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父兼母職 親恩浩蕩

筆者:林婉玲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林婉玲女士,榮民子女,屏東美和護理技術學院畢業,曾任醫院護士,現轉旅遊業服務。 我的爸爸林永增,理著小平頭,笑的時候眼睛瞇成一線,個子不高,身體硬朗,嗓門很大,心地善良,是我和弟妹心目中的好爸爸。他十幾歲就離開山東鄉下老家,歷經戰亂,跟著部隊來到臺灣,靠著毅力,努力向學,考取師範學院,畢業任教將軍國小,憑媒妁之言認識母親,組織家庭。四十歲生下第一個女兒—就是我。 記憶中的童年,常常搬家,租屋簡陋,每逢大雨,屋內就滴雨,臉盆、鍋具都不夠用;也沒裝自來水龍頭,三天兩頭要接長水管到房東家「借」水儲存。媽媽體弱多病,家事幾乎由爸爸一手包辦,特別在寒冬,起早洗好全家衣服,再把我從暖烘烘的被窩中抱起,幫睡眼惺忪的我換衣服時,雙手簡直像寒霜刺骨,接著還要準備早餐,一切就緒才踩著單車去上班。 弟妹相繼出生後,家計更捉襟見肘,儘管媽媽許秋菊身體不好,還是接了女紅在家做,胼手胝足,好不容易買了一塊地,蓋了屬於自己的房子。省吃儉用,供我們三姊弟念私立中學。 之後,媽媽健康日益惡化,常進出醫院,爸爸無怨無悔、日夜照料,不意,和爸相愛相守十八年的媽媽仍撒手人寰,那時弟弟才念小二。從此,父代母職,內外兼顧,拉拔我們三個孩子長大成人。 在家裡,爸爸是好丈夫、好父親;在外公、外婆家,爸爸是好女婿,不時地噓寒問暖;外公生病時,衣不解帶地在醫院照顧,舅舅考上外地學校,爸爸義不容辭地陪同註冊、安排住宿;外婆往生,爸爸負起半子之責,張羅內外大小事。 在學校,爸爸是良師也是益友,除了授課、解惑外,也注重學生心靈和服裝儀容;扣子掉了,提供針線,甚至幫忙縫補;又提供讀書環境,在課外時間增進學童知識。即使家計不寬裕,仍竭盡所能幫助學生。每年教師節及爸爸生日,家裡便擠滿了來祝賀的學生,有人畢業許久,也時常來探望。 父母對子女的愛,發乎至情、本乎至性;子女對父母的教養之恩,真是「欲報之德,昊天罔極」,想報答也報答不完。 梁實秋先生曾說:「父母愛子女,子女長大也要為人父母,也會愛其子女,所以父母的愛,像是鎖鍊一般,代代相續,傳繼不絕。」 如今我和弟妹已成家立業,各有子女;值得安慰的是,兩位女婿敬重「爸爸」,比女兒有過之而無不及,小女兒看到「外公」,抱著撒嬌喊:「阿公!」 想到媽媽離世時,爸爸無助的眼神,弟妹們瘦弱的肩膀,我不會忘記我自己許下的承諾:「爸爸,我一定會幫您好好的看護弟妹成長,不會讓您擔心。」爸爸的坎坷人生,即使辛苦還是微笑面對。在他老人家含飴弄孫之際,我們都衷心地祝福爸爸身體更健康,心情更開朗!同時高聲說:「爸爸,有您真好,謝謝您!」(點閱次數:383)